close

 

 

是的!!為了怕文章太長您要一直拉!

 

也怕娘娘或是皇上您睡著(甚麼東西)

 

所以屠潔我就『假會』,決定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把普立茲展覽中普立茲新聞攝影獎(Spot News)和突發新聞獎(Breaking  Photography)的照片來作分類介紹比較方便

 

 

 

我命名為屠潔之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大觀園之  3+1 分類

 

 

 

 

 

 

首先是第一類:戰爭THE WAR

 

 

IMG_7436_2  

(是的!不要懷疑我在犧牲我弟的色相!)

 

 

 

 

 

 

戰爭不只是影響世界大局、也影響了許多家庭、小至一個人的一生,在普立茲展的新聞照片報導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VCexecute  

 

 

1969年的普立茲Spot News獎是拍攝越戰期間的作品,是當時南越的國家警長Nguyen Ngoc Loan在槍殺越共的瞬間。這張照片攝影師Edward T. Adams. 其實是想表達反戰爭的一個理念,但是卻反而影響了照片中警長的一生。這位警長因為在照片中呈現的感覺太過於殘酷,一輩子背負著輿論壓力,晚年走在大街上仍然會被認出來並認為它背負著許多條人命。

 

 

 

ap_nick_ut_pulitzer_prize_image_1972_vietnam_thg_120606_wblog  

 

在1973年的越戰知名作品由美聯社的攝影記者Nick Ut紀錄拍攝。

 

當時的美軍使用飛機轟炸敵軍,因為一時的指令誤判而將『燒夷彈』丟到了尋常村落裡,正好丟中了畫面中的小女孩潘氏金福。燒夷彈是一種黏稠會腐蝕燃燒的火藥彈,一但黏到人的身上就會很難甩掉直到燒稻骨頭裡!當時的潘氏金福因為太痛太燒熱將全身的衣服都脫光奔向屋外,但還是忍不住燒燙傷。當時的記者看到後立刻拍下這一幕並協助將潘氏金福送到西貢治療,經過急救及20年的醫療措施之後,她奇蹟似的獲救了。

 

 

在這之後她也備受媒體與世人矚目,被塑造成戰爭受害者的角色。而為了不要成為反戰的象徵,她之後申請到古巴求學,現在定居於加拿大。在這之後它也成立的金福基金會協助那些在戰爭中受難的人,也曾經獲頒聯合國的親善大使,成為和平的象徵。

 

 

有一堆的部落客和新聞文章在討論她和這張照片,甚至還有很多後續的事件發生。比如說在後來有一位自稱當時下達丟下燒夷彈命令的美軍領將在之後曾經寄信給她希望表達歉意,卻引發了很多政治方面的懷疑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網路搜尋『潘氏金福』或是『Phan Thị Kim Phúc』可以得到更多資訊。總之,她的一生因為這張照片被大大的放大討論,也成為了所有戰爭受難人的發聲器。

 

 

 

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graphs-38  

 

 

 

這張由攝影記者Slava Veder拍攝的1974年得獎照片『爸爸回來了!』是一位軍官赴越戰六年後在機場與家人相擁的畫面。

 

 

從家人的奔跑和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的期待,這張照片之所以作為代表作,有一部份是因為主角並沒有露臉,他的背影代表著數以萬計當時深入戰場的軍官,成為了美國許多家庭引頸盼望的一刻。事實上,畫面中的主角,在赴越戰的六年期間,幾乎是到當地就立刻被俘虜,在美國等待的家人也是它支持下去唯一個期盼。

 

 

在這背後其實也有一個故事,事實上這位軍官的律師和他的妻子在他於異地打仗時有外遇的關係,畢竟當時他生死未卜,一個女人又要帶著四個孩子,生活確實不容易。但也很殘酷的是,當他要回來的消息回傳到美國時,他不久後在越南就收到了離婚協議書,可想而知當時他的妻子在機場看到他時真的是百感交集。在1999年,普立茲獎70年大展策展時有找到當事人,並為他們拍攝了紀錄片(在台北展區的一個角落可以看見,全長大概10分鐘)。他的孩子們在片中表示,六年了,他們要去重新習慣『爸爸』的出現,我們都以為他不會回來了。充分的看出,戰爭對於一個家庭有多麼大的影響;一個軍人在戰爭中也許是個英雄,但是回歸到家庭中,身為父親爸爸的角色,戰爭把它遠遠帶離了他的家人。

 

 

 

 

 

有的人是活著回來,但不是每一個軍人都這麼幸運。

 

ectifTeleobjectifPulitzerPrize-vi  

 

 

1984年的普立茲新聞攝影得獎作品 由Authony Suau在軍人公墓拍下的動人一刻,這位軍官在參與了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三個世紀戰爭後,總算獲得了一寸土地的和平安詳。他的妻子抱著他的墓碑痛哭。其實我在想,她的丈夫到底這一生中花了多少時間陪伴她呢?答案真的不可考了,她的眼淚除了哀悼他可能多少也有些怨吧,怨戰爭。

 

 

 

 

 

 2005_Deanne Fitzmaurice 

 

 

 

1984有一個以 "Even in Wartime, Life goes on."為標題的得獎作品,但在這邊針對戰爭主題,我想要分享的是在2005年的得獎作品,是在紀錄: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戰爭受害者仍然在持續增加的故事。這是一個叫做Saleh伊朗小男孩。他和他的哥哥在外出遊玩的時候撿回了一顆球,回家過沒多久,那顆球爆炸了,那個戰爭的遺留物奪走了它哥哥的性命和他健康的身體!這一串的系列照片紀錄著他的生活和醫治的過程。戰爭留下來的傷害,一直都在,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2005_1 2005_5  

 

 

 

 

 

 

 

 

1980 The numbing transition from life to death. 伊朗戰爭,槍殺的瞬間。

 

c3df0c3a6090a65b00365534f92a100c_600x564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

That's WAR.

 

 

 

2012

 

 

 

戰爭篇後,繼續閱讀系列下一篇→  

【普立茲展覽3+1】那些難民告訴我該珍惜的事 『知足的快樂叫我忍受心痛』屠潔鼻酸分類(三) 

 

 

 

 

 

 

 

 

這阿嬤纏腳布展覽故事的源頭... 【深度展覽】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那些被紀錄的瞬間(一) 

 

3+1分類 PART 3 【普立茲展覽3+1】費解卻牽動世界的美國政治 屠潔頭昏昏分類(四) 

 

3+1分類 PART 4 【普立茲展覽3+1】那些我們忽略的故事,聽聽世界運轉的聲音! 屠潔關注分類(五) 

 

瞎毀我只關心這展覽值不值得去!快告訴我~ 【深度展覽】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這些用影像觸動的...屠潔最終心得文(六) 

 

 *歡迎引用或是轉載,請不要忘了幫我註明出處附上連結喔!謝謝你喜歡我的分享~ 

 

 

喜歡屠潔的展覽心得文 不要忘記按讚 分享 推 或是留言告訴我一起討論你對普立茲新聞攝影養展覽的想法喔~ 

 

 

 

arrow
arrow

    屠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