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 文藝復興巨匠再現 特展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英才
集 雕刻 繪畫 建築 甚至詩詞創作於一身
一起來到米開朗基羅特展一窺這位一代巨匠的藝術魔力吧!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一個非常熟的名字,就算沒看過展覽,也常常在國中高中的美術課本提到他一下。
屠潔去歐洲迷路旅行的過程中,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真跡收藏地常常都是門庭若市,
咔嚓咖喳的相機快門聲,彷彿怕少拍了哪個角度,不能把這些珍貴至寶狠狠的刻在心裡一般。
國立歷史博物館幫我們搬來了,
要通曉米開朗基羅的基礎認知,一個早晨、一個下午,就足以驚艷我們這些平常人的視覺感官。
想當然爾,我這個非常不愛聽導覽機,喜歡花個20元跟真人導覽的參觀客,準時11點到達。
只是超級巧的!我竟然又遇到了這位導覽老師!!!
噗,我只能說,他的導覽聽久了其實還蠻妙的,別有一番滋味。
最重要的還有大字報可以看,不用擔心字會抄錯 :p
(不過常常搞錯重點,看著他的大字報我和蘇珊都還會研究他的毛筆字,挺美挺工整的啊!
聽他說,他自己也是藝術大師的樣子!毛筆字很美呢!→看展覽重點完全大誤!)
這次的展覽共分為八個展區。
第一個展區是米開朗基羅的形象 Faces of Michelangelo
看英文顧名思義就是這裡可以看到很多米開朗基羅的臉!
米開朗基羅的學生 弗泰拉 所雕刻的米開朗基羅像
在當時那個還沒有攝影技術的時代,
畫作,不論是自畫像還是他畫像是唯一可以窺見神情長相的依據。
不過據說米開朗基羅是不畫自畫像的,因為當初17歲時曾經與人打架,
因此打壞了他的鼻梁,也就是俗稱的破相(OMG)
因此他對自己的長相是沒什麼自信的,自然對於藝術和美有所堅持的米開朗基羅就不畫自己了。
德孔特所繪製的大概是米開朗基羅60歲左右的樣貌。
第一眼看見我只是在想…
是不是藝術大師都一定要留鬍子啊…
我的舅舅洪世杰是現在當代的藝術家兼老師,他當初也是突然的靈光一閃就留起了鬍子,
感覺藝術家=鬍子; 沒有鬍子=書生?
提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另外就有兩個不得不一定要提起的另外兩外知名藝術家。
和米開朗基羅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
以及『拉斐爾』
第三幅有關於米開朗基羅的畫像,就是出自於拉斐爾。
在1508-1512年之間,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同時都在梵蒂岡工作,而當拉斐爾在繪製這幅<<雅典學院>>時,就把米開朗基羅的形象也一起畫進去了。
在正中央的,白髮蒼蒼但風度翩翩,眾人注目焦點的是達文西的形象。
而米開朗基羅就是畫作中左下角擺出沈思姿態的哲學家,根據後人來說,這似乎是拉斐爾想要暗示其實米開朗基羅這位曠世奇才,在個性上其實是比較內向、而不擅於與人交際的。
這幅畫,巧妙的引出了文藝復興三傑。
不過,雖然說米開朗基羅從不畫自畫像,但是還是有很多學者不死心,想要從他的眾多作品中分析出些什麼。
(其實光是這點我也是很好奇,是不是常常有時候藝術家並沒有這麼多多餘的想法,他們只是想著創作,但當他們出名之後,後世的學者或藝術家,就拼命的想為他們的作品做不同的剖析註解?)
尤其最奇妙的是,還會有心理分析天才畫家或是藝術家最後他們的作品都會呈現他們心理多多少少有點問題…
這時候,我有時候很好奇,就像惠子對莊子說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又不是米開朗基羅,你哪知道他有沒有問題啊!!!→愛看古人八卦又愛念的人...)
咳咳。
好的,回到正題。
因此後世就有人從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的知名畫作<<最後的審判>>中一個角落找到了他的自畫像。
(說老實,扭曲成這樣看得出來實在很厲害...)
他將自己描繪為聖徒 聖巴索羅謬 (St. Bartholomew)為了殉道而被剝下的人皮。
第一個,是表達他自己對於宗教的態度。
第二,米開朗基羅在所有的作品上都不做簽名的動作,
這個人皮的自畫像也被視為是它的簽名的意思。
不過這幅畫最有趣的地方不只是米開朗基羅的變形自畫像而已,
最被後人所詬病的地方是當時的教宗對於藝術不尊重以及意圖控制的態度。
事實上,整幅<<最後的審判>>在男女私處的部份是不加以覆蓋或是隱晦的。
他全部都大方的描繪裸體呈現。
這其實回到文藝復興的最大思想:人文主義。
人應該要遵從自然,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跟隨著這樣的概念,米開朗基羅也自由的揮灑創作。
但是在當時,樞機主教以及教宗是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作品的!
在米開朗基羅去世之後,教宗就命畫家伏爾泰拉給這些裸體的人物畫蛇添足的增加了遮蓋的布料。
(而且這個畫家超衰的後來還獲得了一個『穿短褲的人Il Braghettone』的畫家封號,聽起來好不大器啊!)
甚至在米開朗基羅其他的作品上也可以發現,雕刻的作品在男性的生殖器部份,也都硬生生的被打斷!(喔好痛TAT)
第二個展區來到了米開朗基羅的私生活的部份
其實提到米開朗基羅的私生活,其實他根本就是個工作狂,根據記載他經常不眠不休的工作,睡的少、吃的少,甚至幾個星期都穿著同一套衣服,穿著鞋子睡覺。
這裡的作品包含展出了它的三種菜單手稿。
可以看出他對生活態度的節儉。
這張菜單最有趣的地方我覺得是他在旁邊畫上的小蔬菜素描們!好可愛啊!
如果是他的朋友、情人或是幫忙煮菜的人,就算看不懂羅馬文也可以輕鬆知道要煮什麼耶!(看到吃的整個就興奮的人,眼睛都亮了!)
另外也有幾封寫給姪兒的信件。
其實在後面的展區也還有出現他畫給姪兒的素描圖或是詩詞。
我只能說,他們叔侄感情真的很好 :D
還有寫給他的情人『科隆那的情詩』。
兩人的愛慕愛戀,都是透過詩詞信件的方式在傳達。
米開朗基羅也為了她創造了許多素描和詩詞。
『那模具非是唯一:
它因藝術而空,等待火焰融化的金銀填滿,
而後將之擊碎,讓作品誕生;』
米開朗基羅將自己比喻為空的模子,將金銀比喻為科隆那來表達他的愛意。
(非常藝術家的比喻XD)
說到他的這位情人,一直和他是保持著『柏拉圖式的戀愛』,
他和科隆那的感情之深,到後來這位女性在56歲在病榻上被病魔纏身時,年達72歲的米開朗基羅還親自來到她的床前探望她。
除了女情人之外,米開朗基羅也和卡瓦列力這位年輕的男性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
在這幅素描中,所描述的是希臘神話悲劇中,戴提勒斯因為愛上不該愛的人,因此被懲罰綁在岩石上,每一日都會有老鷹來啄走他的肝臟,而他的肝臟也會不斷的再生。
這幅素描就以他的年輕男情人卡瓦列力作為形象,也同時代表著米開朗基羅為愛慾折磨著身心,這種凌遲的痛苦感。
只能說藝術家都是很博愛的!
都愛力與美的事物。
而他和科隆那夫人的愛戀,則是不同層次的靈性與心智的和諧交流。
第三個展區 藝術家的工作室
這裡大部份是展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畫室或是繪畫工作坊的實況。
米開朗基羅在13歲時就進入到吉蘭戴歐的工作坊當學徒。
在展場可以看到布簾的寫生台,讓學徒們瞭解如何畫出自然而優雅的皺摺,明確的去表達光影關係。
包括還有靜物寫生。
不過我覺得最奇妙的是這個鐵絲格子框框,
為了讓學生容易找到繪畫的位置,而設置協助佈局的工具。
另外一個角落,則是擺放以前的畫家出外寫生的箱子(夭壽大,好像很重!)
另外還有服裝的寫生Model架。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旁邊很像投影面的白色布幕,
這真的是古人智慧的應用,為了讓學徒畫素描的時候光線自然散光而不會造成過度的光影效果,看起來層次才漂亮,因此設置這一個白色布幕。
就像現在的投影散光的感覺,好現代科技啊!
在這個展區有一大面牆掛著一幅畫,則是重現那時工作坊的狀況。
很奇妙的是,由於當時最夯的題材是『聖母與聖嬰像』,
所以很多畫室裡面都會有相關的雕刻讓學員創作。
在畫家的後方聚集了一群人,那就是所謂當時的『買家』在畫家創作時指指點點,講述他們喜歡的樣式和構圖。
(好有壓力的感覺啊…畫畫的時候在後面念來念去的… )
我的筆記超真性情的!! 買畫人好囉唆!!
其他地方就是畫室理所當然的畫筆或是顏料瓶,不過在這裡也可以特別說一下,當代的顏料因為都是礦物質提煉的,所以都不會變色。最常見的是咖啡色或是草綠色都是很容易找到的顏料。
但是其他像是寶藍色的,就必須從印度之類的中東國家進口進來,因此相當珍貴。
米開朗基羅在15歲就進入由羅倫佐創辦的聖馬可學院。
羅倫佐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啓發者。
這幅畫是描述著米開朗基羅(雕像右邊黃衣學徒)在第一次見到羅倫佐(左側穿著紅衣),拿著他的雕刻作品<<農牧神>>雕刻給他看。
當時羅倫佐給了他一個評語說,這幅雕刻雖然好,但農牧神的牙齒太過工整了,這個部份是整個雕刻最不像農牧神該有的形象的地方。
據說當時米開朗基羅聽了這段評語,立刻拿著錐子打碎<<農牧神>>雕刻的牙齒。
(整個非常激進的一個人!!!)
不過,也因此讓羅倫佐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
『雕塑是減法,繪畫是加法。
Sculpture Is Made By Taking Away, While Painting Is Made By Adding. - Michelangelo, 1546』
對他來說,雕塑的不可重複性,和可塑性是他最喜歡的創作方式。
下篇文章即直接進入『米開朗基羅』知名的雕刻作品世界。
點擊HERE↓
【屠潔看米開朗基羅-下】 文藝復興巨匠再現展覽!雕刻才是Michelangelo的驕傲、繪畫是它的光環、紀念品是展覽的爆點!